◎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而春秋末期,孔子则认为是天下无道的社会,因为当时礼乐征伐不是自天子出,而是自诸侯出。
看似难讲话,但讲的全是大白话,十分浅显易懂。让经典回归诸子百家的讨论中 问:选择我们的经典的标准是什么? 李零:我所选择的四大经典,和中国人的思想方法有关系。
在圈子化课题化的当代学术界,李零不入基金账目陷阱,不搞集团攻势,也极少主动介入公众舆论中,作为用脚投票的人,他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用力,写自己的书。而且,中国的数术方技无所不在,本身却没有一个经典,大家要研究阴阳五行学说,只好将《周易》作为经典。《论语》和《老子》讲人文,《孙子》和《周易》讲技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中的世俗性与人文性。同时,他反对今人对古代典籍急功近利的态度,讲《易经》就是算命,讲《孙子兵法》就是商战,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当时盲目的国学热。但多年来少见深入浅出的译本,导致其变为一本人人爱谈论但无人能看懂的经典。
同时,李零表示,我们的经典,并非古圣人经典,而是自己心目中的经典。因为西方人很重视思想史,比如他们讲到希腊经典,一定会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思想家的东西,所以他们在中国古籍寻找的也是最有思想和智慧的作品。以此为开端至90年代,叶先生发表了一系列为学界所关注的论文——《中西关于形而上问题方面的沟通》,《漫谈庄子的自由观》,《试读〈大学〉》,《试读〈中庸〉》等,它们后来以《中西智慧的贯通》为题于2002年结集出版。
叶先生曾不止一次说,他不是一个成熟的作者,很多东西写完后他就忘了。相比之下,儒家的仁义就是一些小箍,一些‘父慈子孝的‘自然律、‘血缘律。这个实践使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主张以及叶先生提出的哲学就是哲学的主张成为可能。一边是高高在上的天学,一边是早熟的作为规范伦理的仁学,这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的呢?换言之,人在传统中国哲学中有着怎样的位置呢? 对于人的位置,叶先生接续中国传统所讲的天地人三材的定位,说人生天地之间,沟通天、地,度测阴、阳。
在《哲学的希望》中,我们还能体会到叶先生晚年文风中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广义上的literary的韵致,与其中西哲思的贯通相得益彰。[43]叶秀山:《哲学的希望》,第287页。
[23]叶秀山:《哲学的希望》,第17页。‘比较重在‘分析、‘观察,‘交往重在‘体会、‘理解。在人的位置的问题上,我们再次看到叶先生所揭示出的缺乏知识论支撑的本体论-存在论在伦理层面上面临的困境。根据叶先生的见解,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突出了存在的涵义的,因而是的问题就是存在、在、有、存有的问题。
在这本书里,叶先生用以论带史的方法,把西方哲学史上出现的诸如形而上学与哲学、存在论的历史变迁、知识论与存在论的关系等问题呈现出来,与总论卷相映成趣。[34]叶秀山:《中西智慧的贯通》,第153-154页。由于欧洲哲学中在存在论与知识论的关系,这个大箍虽具有必然性,但归终是自由律,存在律,本体律。因此自由不属于知识领域,而属于道德领域。
那么,叶先生对内圣外王的阐释则显现出了中西思想在互相参照后所激发出的思想力度。[41] 四、人在传统中国哲学中的地位 在《哲学的希望》中,叶先生在与欧洲哲学互相参照后突出了传统中国哲学的形而上特点,但这个形而上因缺乏了知识论-认识论的基础而成为高高在上的天学,没有落实到人间。
[30]叶秀山:《中西智慧的贯通》,第211页。[38]叶秀山:《哲学的希望》,第313页。
[29]也就是说,叶先生对传统中国哲学的批评不是停留在它没有形而上学之上,而是说它不具备西方形而上学那样的科学形态,这个观点一直到机遇课题都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得到了深化。也正是在这个节点上,叶先生对传统中国哲学做出了一个评判,指出中国古代语言中缺乏类似西方的‘是动词,由是的缺失引出了传统中国哲学的问题,即不容易把这个是、在、有也作为一个特殊的什么来对待,结果传统中国哲学中就缺少了一门严格的讨论是的知识体系,缺失了一门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39]参叶秀山:《哲学须得向科学学习——再议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原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收入《学与思的轮回》第228-245页。再到《约翰福音》开篇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些都意在表明,信仰是对他者之言的相信,而言-words不仅仅是话语,还是逻各斯-logos,是道,是理路。这些举措我认为都是叶先生为让哲学讲汉语所做努力的一部分。[41]叶秀山:《哲学的希望》,第381页。
在打通西方哲学史上诸观念之间的连续、连贯甚至断裂的环节之后,2006年叶先生出版了《哲学要义》,这是在他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哲学导论的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牟宗三把康德哲学引入儒家传统,等等。
在这个意义上,圣人就因有能力预测、推算未来而与神同一。到了《哲学的希望》中,叶先生指出,欧洲的meta-physics,即后物理学或原(元)物理学,是从物理学超越出来,它所走的是从自然哲学或经验概念上升到理念论的路线。
1982年出版的专著《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是叶先生出国前已完成的著作,4年后出版的《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是他回国后按计划研究和写作的成果。[50]叶秀山:《科学?宗教?哲学——西方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两种思维方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55页。
在此之前,叶先生认为这个翻译是非常确切的,因为meta为后或元(原),或如海德格尔所释的超越。[8]从课题名称可以看出,叶先生为自己设立了两个任务:一是考察欧洲哲学的发展历史,二是探究中国哲学的机遇。这些工作在叶先生看来可算作比较成功的经验,虽然它们还是以吸收和糅合为主,尚未达到叶先生设想的高标准,即从西方哲学本身出发,替他们拟想,按照现在的某些有意义的思路想下去,中国的传统哲学在他们的思想道路上,会有什么意义。正是在这本书中,在论述西方哲学的本源问题的时候,叶先生在标题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观点。
[26]叶秀山:《中西智慧的贯通》,第99页。异己之间的相互争斗-碰撞会使双方经历相互熟识、理解的过程,最终实现相互的充实。
有的是把日常语言作哲学概念来理解,如人在天-地之中。由此叶先生得出结论,认为传统中国哲学虽然没有西方那样的作为知识体系的形而上学,但它也因此避免了由这个传统带来的弊病。
而笛卡尔开启的概率论则是一条重计算的数学之路,它面向的是未来,也就是说,计算有可能把尚未到来的未来转化为将会到来的实在性。叶先生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展开直接的论证,而是在论及儒家仁义、仁爱的观念时开显出来的。
之所以把时间节点定在2004年,是因为这是叶秀山、王树人两位前辈总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多卷本第一卷总论的出版时间,它标志着叶先生对哲学的认识又上一层楼。一、叶秀山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 哲学史研究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对哲学史人物的思想发展历程进行分期。进入哲学所工作后,在贺麟先生的督促和直接指导下,叶先生学习德国古典哲学,并把对古典哲学的思考与艺术问题结合起来,发表过一些文章,因此在1961年被抽调到王朝闻主编的高校教材《美学概论》编写组,表明他早期的美学研究工作得到了认可。叶先生写到,这个新视角就在于注重中西哲学在理论上的‘会通,而不做表面的‘比较,也就是说,努力从‘中国哲学的‘思路来‘研究‘欧洲哲学的‘理论,也用‘欧洲哲学的‘思路来研究‘中国哲学的‘理路。
‘圣者‘崇自由而‘尚智慧,遂使‘思‘通‘古今之变。在论及老子出生入死之说的时候,叶先生将出-入解释为隐-显的原始现象学原理。
这样,中国传统思想才能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屹立不倒。哲学要想有生机和活力,须得向科学学习[39]。
它只能是天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学。或者用连接号把一组意思接近、但内涵略有不同的中文词或概念联立,如让-令,大于-强于-寿于,等等。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9:43天狐定制
2025-04-05 19:02天狐定制
2025-04-05 19:01天狐定制
2025-04-05 18:54天狐定制
2025-04-05 18:44天狐定制
2025-04-05 18:30天狐定制
2025-04-05 18:13天狐定制
2025-04-05 17:52天狐定制
2025-04-05 17:16天狐定制
2025-04-05 17:15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